科學的邊際是信仰的起點

科學是我們對現實經驗的一種整合壓縮。它所包含的是這些經驗中可以被重複驗證的部分。而信仰是我們心中恆常的、未能在現實中實際證明的、但卻對我們行為及精神有重要影響的想法。兩者所涵蓋的範圍沒有重疊的理由。只是說,科學的範疇並不固定,而一般情況下,隨時代的演化會愈來愈廣闊。若是信仰的領域,或因為其恆常性的關係,不能及時修整,重疊的地方難免會發生。這時可能造成的衝突會是一個不幸的根源因素。

或許因為某些知識背景的關係,我們會想:科學怎麼會有邊呢?即使有也應該只是暫時的吧!總有一天我們將可以解釋驗證所有的現實經驗。屆時,還會有信仰的空間嗎?這樣想法的一大挑戰應該就是量子力學吧。如果我的理解可靠的話,它告訴我們:不可確定性是真實存在的。而在某些尺度條件下,科學所能告訴我們的,僅是各個不同結果發生的可能機率而已。

而另一個可以的開口則是宇宙的初始條件問題:即使我們有的是一個封閉的宇宙,沒有辦法排除的是,在開端的那一點,是不是有別的系統和我們糾纏在一起。而這與我們糾纏的系統也有可能會比我們要大而複雜許多,其可能透過這樣的糾纏性而對我們的演變造成的影響也不是我們可以重複驗證出來的。

共同的經驗

過去的我和現在的我是一樣的嗎。此刻的我對過往所存的一切記憶,有多少是真正我的。基於過去的我而做的行為決定和為了別人所做的行為決定,有本質上的不同嗎?如果不考量現在的我來作為,把事情歸因到過去和別人的原故,這對身為有自由意志的個體來說,難道不是推委卸責的作法?

教、學與自我

一個人的成長、學習的主角是她自己。雖然在當下的社會中,我們在各個情況下提供了教導者的角色來幫助,要注意的是不要讓教導者成了主角。如果一個人會因為教導者的表現水準的限制而無法學習其所教導的內容,則她所有的成長,是沒有希望高過她所能夠遇到的教導者的。這有如讀一篇文章只看到了紙墨而看不見文字,看到了字、句而不能明暸文義。讀通了文義卻體會不到為文者的心意。舉一隅、反一隅,無異於器,這是何其可惜啊!